新疆大盤雞,通常是先炒后燉。做好后,皮焦肉爛的鮮美雞塊夾雜著青椒、紅椒鮮亮的色彩,混合在湯汁中的土豆淀粉吸收了油膩,用筷子夾起寬且薄的面片在湯汁中攪拌幾下,立刻被稠密的湯汁包圍,放到嘴里麻辣鮮香,諸般滋味涌上舌尖。這道菜,口感獨特、味道新穎,既有西北人喜歡的粗獷豪氣的辣味兒,又融合了老四川人為這瘋狂的舌尖上的麻味兒。雖然說大盤雞國內很多地方都有,而且味道也不錯,但領袖戶外小編認為還是要嘗嘗當地味道,與其他有什么不同。
目前市面上能吃到的大盤雞主要分為兩大類:一種是地道的新疆大盤雞,特點是辣,紅辣椒多,油多,湯稀;另一種則是甘肅寧夏地區經過改造傳播到全國各地拉面館的大盤雞,特點是香,青辣椒多,八角、藥料等輔助材料多,湯稠。面的放法也有兩種,一種是先把面放盤子里,然后把大盤雞澆在面上;另一種是待顧客吃的只剩湯了,再把面加進去。》》》推薦閱讀:新疆旅游美食攻略之烤全羊制作
添加旅游規劃師微信:15529231880(電話同號)
那么如果一開始就泡在湯里呢?細面更不行!第一,容易黏在一起,拉都拉不開;第二,太細,容易泡爛。具體到面,則是寬面居多細面居少,但即便是細面,也是細面里面相對較粗的,基本都在二柱以上。所以寬面就這么配上大盤雞了,新疆同胞還給它起了個貼切的名字:皮帶面。
添加旅游規劃師微信:15529231880(電話同號)
新疆大盤雞據說有也是有典故的。
典故一
傳說,清朝左宗棠在新疆打了勝仗,用當地土雞和辣椒做成美食犒勞三軍,這便是大盤雞的前身。
典故二
據說,大盤雞是長途司機吃出來的開胃美食。舊時從烏魯木齊到伊犁、塔城、阿勒泰等地,必須要經過沙灣,而因路況不好,從烏魯木齊到沙灣開車需要半天時間,司機們大多已是饑腸轆轆。于是,沙灣縣城內路兩邊就有了不少專為過往司機開的小飯館,其中一位四川師傅用能刺激開胃的干辣椒和青辣椒與雞肉同炒,再配上土豆、寬面等,深受大家歡迎,后來這道菜慢慢演變成了大盤雞。》》》推薦:新疆旅游美食攻略之手抓飯的前世今生
添加旅游規劃師微信:15529231880(電話同號)
典故三
傳說,在解放前期,一位四川籍烹飪高手張氏為了躲避戰亂而來到新疆沙灣縣生活,經營著面食的小飯館,后來一位客人在點菜的時候隨口說的幾句話提醒了張師傅,“炒面太干,來盤兒辣子雞,放些湯和面拌在一起。”后來這道菜成了遠近聞名、大江南北的名菜。
現在的大盤雞已經火到大江南北,在各個地方都會有大盤雞這道菜,并且味道很錯,就如小編說的,去新疆旅游品嘗正宗還是要去新疆吃大盤雞,感受當地美食和當地文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