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像綠色浸染出來的,景點綠、鄉村綠、庭院也綠,這就是充滿了綠色生機的那拉提!
黨的十八大以來,那拉提景區積極實施“旅游+”戰略,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,積極投入景、鎮一體化建設,推動那拉提由“景區時代”向“全域時代”轉變。
添加旅游規劃師微信:15529231880(電話同號)
“旅游+農業”農牧民增收的新途徑
近年來每到7月份,新源縣那拉提鎮的3200畝香紫蘇競相綻放,進入盛花期,吸引不少游客駐足觀賞,這些花海不僅是那拉提旅游景區一道亮麗的風景,還是當地農牧民增收的新途徑。
那拉提鎮芳香產業觀光園園長穆軍說,借助那拉提景區的旅游優勢打造的農業產業觀光園,讓當地150余戶農牧民通過銷售旅游特色產品實現了增收。到了旅游旺季,每天的游客接待量為3000人次以上,平均每天的門票收入為5000元至8000余元不等。
黨的十八大以來,那拉提大力發展香料、花卉、中草藥等特色種植,基本形成與旅游業融合發展的生態農業和觀光農業格局。推廣種植樹莓、香紫蘇、花卉等特色作物8250畝。同時,落實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,130萬畝優質的天然草場得到較好保護,為旅游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。
“旅游+生態建設”牢固樹立新的發展理念
那拉提景區牢固樹立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的發展理念,“十三五”期間,堅持每年集中連片種植生態林2000畝以上,鞏乃斯河流域植被保護年增1000畝以上,提高森林覆蓋率和農田林網化水平。堅持實施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程,推進農村居民房前屋后硬化、凈化、亮化、綠化和美化,打造一巷一景、一院一品的草原小鎮。
景區鎮區環境衛生一體化工作實施幾年來,不僅使鎮區的環境面貌發生了極大的改觀,沿街商鋪、賓館、飯店經營業主的環衛意識得到了提高,而且聘用了本地近120名困難家庭人員從事保潔工作,使這些家庭有了新的收入來源,年增收7200元。
在那拉提草原,過去,哈薩克族牧民靠出售肥美的牛、羊和自制奶制品補貼家用;現在,哈薩克族牧民則利用美麗的草原景色,拓展了新的增收渠道。
近兩年,牧民別爾德別克和其他牧民一樣也做起了旅游副業。家里一共養了10匹馬,一天可以產出30公斤至50公斤的馬奶,收入可達到300元。此外,他還在草原的深山里養育了100只羊。今年夏天,別爾德別克一家單是靠賣馬奶子,就收入了8000多元。加上政府給予的天然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金,別爾德別克家一年的收入達5萬多元。
“旅游+傳統文化”打造民俗游品牌
山水無綠不成景,風景無文沒有情。那拉提景區加快了深入開發哈薩克族民俗文化的步伐,先后扶持4家以哈薩克族文化為主題的演藝公司和演藝合作社,全面展示哈薩克族歌舞、哈薩克族傳統服飾、民族手工藝品等哈薩克族文化元素;大力發展哈薩克族“馬背文化”,長期開展姑娘追、叼羊等哈薩克族傳統體育競技活動;開發哈薩克民族特色餐飲文化,打造完善飲食一條街和飲食制作體驗一條街等民俗游品牌。
景區管委會自籌800余萬元資金建設哈薩克大營,無償提供給從事氈房經營的合作社使用。目前,已有阿拉善村氈房合作社,塔亞蘇村氈房合作社相繼進駐,有300戶人家加入合作社,590人從事旅游食宿接待活動。
景區管委會還自籌50余萬元資金對騎馬場進行地面硬化,修建上馬臺、圍欄、停車場等,無償提供給馬隊合作社使用。目前已成立有那拉提村馬隊合作社、游牧人家馬隊合作社、合亞斯馬隊合作社和阿拉善村馬隊合作社4個馬隊合作社,有550戶農牧民、960匹馬參與,解決了1000余人的短期就業,農牧民年增收6000余元。
“旅游+康養度假”提升景區整體水平
景區依托那拉提草原國家5A級風景區、國家級生態旅游示范區等著名旅游品牌和資源,完善提升阿吾勒度假酒店群、民俗客棧、自駕營地、休閑娛樂等配套設施,進一步拓展了小鎮的旅游度假功能。
那拉提草原的旅游旺季正好與迪爾的暑假大致重合,他每年暑假都在草原做近兩個月的“馬童”,大學每年5000元的學費就是這樣賺來的。去年,22歲的迪爾從成都電子科技大學畢業后,選擇了回家鄉自主創業。
“我們草原在內地太受歡迎了,特別是夏天的時候,度假經濟大有可為。”迪爾說,依托那拉提草原的自然資源和民俗文化,可以開發出一系列獨具特色的旅游娛樂活動,這將成為景區發展的重要資源優勢。
每一寸土地的改變,每一處景點的新建,每一個生活在這里的居民的發展,都記錄和見證著那拉提從單一景區建設管理向全域打造提升轉變,由單一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轉變,那拉提景區有信心擘畫“醉”美那拉提。